微尚健道网

首页 > 医学 > 中医理论  >  老中医治疗紫斑医案大全_紫斑方法经验

老中医治疗紫斑医案大全_紫斑方法经验

医案一

张某,女,14岁,中学生。1992年4月3日初诊。主诉双下肢皮肤有出血点2年。2年前无诱因发现双下肢皮肤有出血点,色暗红转紫青,不痛不痒,多次查血小板在30×10°/L左右。曾于儿童医院行2次骨髓穿刺检查,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。予以泼尼松、氨肽素、维生素C等治疗数月,血小板一度升至100×109/L以上,但停药后又复下降。近3个月来未用西药治疗,今检查血小板为30.6×10°/L。其周身乏力,食不甘味,胃脘隐痛,大便干燥,2日一行,双下肢可见散在出血点,压之不褪色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辨证:脾肾两虚,气不摄血。治法:培补脾肾,益气养血止血。处方:生黄芪30克,党参10克,当归10克,生地黄、熟地黄各10克,川芎10克,白芍10克,白术15克,制何首乌10克,女贞子10克,仙鹤草15克,阿胶10克,牡丹皮10克,紫草10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服药10剂,皮肤出血点消失,乏力好转,大便通畅,血小板为79×10°/L。仍胃痛、纳呆。守上方白芍加重至20克,又投14剂,诸症均消,皮肤未再出血,血小板上升至96×109/L。上方稍事加减又连服1个月,复查血小板为116×10°/L。为巩固疗效,拟配服丸药坚持治疗。处方:生黄芪90克,党参30克,当归30克,生地黄、熟地黄各30克,川芎20克,白芍60克,枸杞子30克,菟丝子30克,女贞子30克,桑椹30克,制何首乌30克,川续断50克,阿胶30克,牡丹皮30克,紫草30克。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10克重,每饭后服1丸。1年后随诊,未再反复。

【按】本案血小板减少症属于中医血证中之肌衄。肾藏精,而生骨髓;脾主裹血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精化为血。血能养精,故精血同源。今患儿下肢反复呈现出血点,血小板减少,周身乏力,食不甘味,实系脾肾二天虚损所为。肾虚则精不能化血,脾虚则气不摄血,故而发病。祝氏洞悉病机,择圣愈汤加味。以党参、白术、黄芪补脾益气以摄血;地黄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养血柔肝;女贞子、何首乌、枸杞子、桑椹、阿胶补肾填精;牡丹皮、紫草、仙鹤草凉血止血。诸药相合,共奏脾肾两补,益气养血,生精止血之效。顽石老人云:“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,寒则涩而不能流,温则消而去之。”本案用药培补脾肾,从气血阴阳人手,寒温并用,温养为主,温而不燥;补中寓通,以补为主,滋而不滞。颇得温补学派之精髓,故疗效甚佳。

引自《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》

医案二

田某,女,51岁,遂平县车站乡农民。1980年8月1日诊。1周前外出归来,全身出现散在性紫红色硬斑,如龙眼核大,触之微痛,伴有发热。虽经治疗,效果不佳,且紫斑蔓延,下至足底,上至口腔,心烦不宁,而来就诊。视其舌:在厚腻白苔的舌面上,分布着10余个如豌豆大的圆形脱皮紫斑,且错落有致,状如牙牌。见之者,无不称奇。诊其脉沉数,查血小板102×10°/L,白细胞9×10°/L,西医拟诊为过敏性紫癜。中医辨证,属湿热毒秽之邪,蕴结血分所致。治当清热解毒,利湿降浊,凉血排瘀。处方:大青叶30克,生地黄15克,牡丹皮30克,赤芍15克,连翘15克,土茯苓30克,滑石20克,甘草12克,金银花20克,紫草20克,藿香10克。水煎服。1剂后,斑消大半。原方加水牛角30克,又服3剂,舌上紫斑隐退,厚腻之苔渐化,全身紫癜亦消。

【按】紫斑亦称肌衄、紫癜,好发于四肢,尤以下肢为甚,发于舌者少见,似本案之不但发于舌,且满舌尽是,大小如一,错落有致,状如牙牌者,更为罕见。张老临证不为西说所囿,而从时值夏秋,淫雨连绵,稼禾受淹,新麦发霉等天象着眼,认为人在气交之中,相感而发,湿热毒秽,内犯营血。故治从清热解毒,化湿凉营着手。方中大青叶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甘草清热解毒;土茯苓、滑石、藿香祛湿除秽;生地黄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紫草、水牛角凉血化瘀。由于辨证精当,用药合拍,故虽为奇谲之症,亦获敏捷之效。

引自《张鹤一医案医话集》

医案三

陈某,女,50岁,工人,山东省成武县人。1975年6月20日初诊。主诉:身发紫斑半年。病史:患者近半年来体表紫斑不断,下肢较多。有时齿龈、鼻腔出血,不易止住。月经量多,持续时间较长。饮食二便均正常。治疗经过:曾就某医院求治,经化验证实血小板减少至70×10°/L。曾用西药(具体药物不详),久服不愈。又求某中医诊治,曾予补血汤、归脾汤之类,久服亦无效。现在症状及治疗:体胖,体表紫斑多处,初起者青紫色,将褪者棕褐色,下肢散在,持续不断,齿龈及鼻腔有时出血难止,月经量多,持续日长。饮食二便均正常,脉沉细而微数,舌质有紫斑,苔薄白。断为阳明经热,用化斑汤加减治之。犀牛角3克(代),玄参15克,石膏30克,知母12克,生地黄15克,竹茹10克,牡丹皮10克,白芍12克,阿胶12克,甘草10克。水煎2次服,每日1剂,连服10剂后,紫斑退,未新生。守方继服10剂,经血检证实,血小板增至150×109/L。又坚持服10剂停药,此后未再出斑。

【按】此血小板减少症,中医学称为阳斑。因主证是斑,斑属阳明故名。齿虽属肾,而满口皆属胃。以口为胃之门户,牙龈尤为胃经脉络所绕,故凡齿龈出血,皆是胃火上炎,血随火动,当以清理胃火为主。而鼻为肺窍,其孔下夹阳明经脉,内通于肺,以司呼吸,乃清虚之道,与天地相通之门户,宜出气不宜出血,今既出血,亦属阳络伤损所致。《金匮要略》

中谓:“热伤阳络则衄血,热伤阴络则便血”。阴络者,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,内近于肠胃,连于子宫。月经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,是阴络伤损而肾不能收摄、脾不能统血所致。无论吐、衄、便、漏,都是血不循经。离经之血凝于皮下而为瘀斑,务使去之则无余邪之患,须用化斑汤行之。斑、衄均属阳证,脉当滑数,今反沉细而微数,是由于伤血过多,正气已衰,欲抗邪而不能。此证拟用化斑配合犀角地黄汤加阿胶,含有玉女煎意。化斑汤是白虎汤加犀牛角(代)、玄参。石膏辛而甘寒,解肌清热的力量最强,并含有钙质,清中有止,知母治阳明独盛之热,并善生津,配合甘草,调护胃气,以防大寒伤胃,加玄参滋阴以去浮游之火;犀牛角(代)辛凉止血,含钙质更多,结合白芍养阴化凝结,牡丹皮直入血分以清血中之热,竹茹一味,引血归经。愈后1年多随访再无复发。

引自《李凤翔临证经验集》

医案四

王某,女性,60岁,天水地区医院内科60床。1975年2月4日初诊:患者因败血症合并肾盂肾炎住院,西医检查肾功能不全,体温时高时低40余天,经常在40℃以上,经用各种消炎杀菌退热药物,始终无效。感染长期存在,病情十分危急,并输血200毫升。请中医会诊:脉象左手微弱,右手来去无序。口腔生有溃疡,舌质光红无苔,舌上有大片的溃疡面。口干渴而不欲饮水。口不知味,不思饮食。自感胃中热盛,大便四五天不解,小便一昼夜3次。口唇紫黑,脑鸣失眠心悸,视物均为黄色。下肢发冷,虽经常发热,但没有一点汗液,胸部皮肤有红疹。根据辨证分析,属于热在血分,血与气不相接续,治宜清血热,使与气接。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施治。处方:犀牛角(代)4.5克(另煎兑入),生地黄15克,牡丹皮9克,玄参9克,麦冬9克,杭白芍12克,金银花15克,甘草9克。2剂。每日1剂。1975年2月6日二诊:服药后,全身出汗1次,大便1次,发热停止,体温降至正常。患者自感周身舒服,但疲乏无力。口腔溃疡好转,胸部红疹不见,口唇紫黑大退。舌红减轻,脉左手沉弱,右大于左。根据脉证,改处方:当归6克,生地黄6克,麦冬6克,远志6克,柏子仁6克,酸枣仁9克,丹参6克,玄参6克,党参6克,茯苓4.5克,桔梗4.5克,五味子1.5克。3剂。每日1剂。1975年2月9日三诊:发热消失,精神好转,饮食有味,舌上微有薄苔,溃疡消退,脉缓弱。2月6日处方,3剂。隔日1剂。1975年2月15日四诊:食睡均佳,二便自如,舌质微红,脉左寸稍弱。补心丸10丸,每日2丸。

【按】此病初诊时为热在血分,血与气不相接续,急需清血热使与气接,刘老选用了犀角地黄汤加味。犀角地黄汤,治热伤血分。犀牛角(代)清心,去火为本;生地黄凉血,又生新血;白芍敛血,止血妄行;牡丹皮破血,以去血瘀。加味麦冬、玄参,增液滋阴;金银花、甘草,清热解毒。所以选用这个方子,加上这几味药的根据,是按照温热病的原理和法则而进行的。温热病,是以卫、气、营、血作为病变的发展阶段而辨证论治的。本病基本上符合血分病变的实际情况。如长期发热而不出汗,这是热在血分的发热(如果热在气分,就会一面出大汗,一面发热)。再如渴与不渴,发热当然容易口渴,但热在血分,便不会口渴(热在气分,就会大渴引饮)。又如舌质光红无苔,这是热伤血分的表现(热伤气分就会舌质干燥,苔焦黄,甚至苔上起芒刺)。失眠心悸脑鸣,是血分既有热,又有虚(如果热在气分往往鼾声雷动或发谵语)。口腔有溃疡是血热的病变,口唇紫黑是血热瘀塞的表现。

引自《刘星元医案医论》

医案五

胡某,男,9岁。初诊(1962年1月9日)。患儿高热紫癜3日,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入院,西医已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等药,热已下降,紫癜不退,故请中医会诊。中医诊治:患儿因紫癜高热而人院,症见面黄略浮,身热不清,体温37.7℃,精神萎倦,口唇红而干裂,舌红苔黄腻,两下肢小腿处有紫癜,纳呆泛恶,二脉细软带数,便通色黑,小便通赤,检大便隐血(十),尿中红细胞15~20/HP。证属邪热伤络,阴液受耗,治拟清热解毒,凉血化斑。黑栀子9克,连翘9克,金银花9克,牡丹皮9克,赤芍6克,小生地黄9克,黄芩6克,藕节碳9克,茜草碳9克,仙鹤草9克,百草霜3克,芦根15克,白茅根15克。药服3剂后,热度渐退,舌质稍淡红,苔光,面部肿退,口唇亦滋,便血已和,脉象弦数,原方去芦根、白茅根,加侧柏叶炭、墨旱莲、女贞子,5剂后,热度退净,紫癜渐隐,胃纳稍动,再加凉血养胃滋阴之剂而愈。

【按】董师认为,紫癜在中医辨证有表里不同,热伤阴络所致的紫癜多见于患儿素体阴虚里热,发病较急;邪热内盛,灼伤血络而致皮肤瘀斑,且常伴有发热、腹痛,或鼻衄、齿龈出血等症状。此时应清热解毒、凉血化瘀为先,后以滋阴凉血收功。

引自《董延瑶医案》

医案六

王某,女,44岁,干部。初诊:1973年7月15日。病史及辨证:患者四肢皮肤长出紫色斑块多处,月经量多,体倦乏力,精神不振已1年有余,经某医院检查:血小板60×109/L,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,动员做骨髓穿刺,患者不同意,乃延余诊治。现症同前,面色少华,舌苔薄白,脉弦细。此乃血热伤阴,血不循常道,气阴两伤。治则与方药:治拟清热凉血,养阴益气。犀角地黄汤加味。处方:犀牛角3克(代),生地黄12克,牡丹皮10克,白芍10克,甘草3克,红参3克,藕节炭12克。每日1剂水煎服。复诊:1973年7月23日。服上药5剂后精神好转,复査血小板上升到90×10°/L,舌苔薄白,脉弦细。方药有效,坚守原方继进5剂,每日1剂。随访患者,服药后,精神体力好,血小板复查115×10°/L,月经量减少,已上班工作。

【按】患者为血热伤阴,血不循常道,故四肢皮下出血而形成紫癜;月经量过多,亦为血分有热所致。失血之后,造成血虚而头昏,精神疲乏,此为血热致虚所致。方中犀牛角(代)、生地黄、牡丹皮清热凉血,使热清血不妄行而归经;白芍益营阴,使阴阳平衡而血循常道;加藕节炭止血消瘀,能使已离经之血而消散;加红参补益气阴,诚为扶正祛邪之义。药味精简,配伍恰当,疗效颇佳,药服10剂,症状改善。血小板恢复到正常范围,恢复上班。随访9年,病情未复发。

引自《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》

医案七

吴某,女,6岁。1980年1月10日初诊。发现皮肤紫斑2个月。现在症见全身紫斑,两腿为多,神态困倦。舌质淡红,脉虚细数。查血小板为6×109/L。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中医诊断为紫斑,证系血虚内热,迫及营血,从肌肉外发所致。治宜滋阴清热,补血止血和营。处方:生地黄17克,大枣17克,生阿胶7克(烊化),仙鹤草10克,枸杞子10克,党参15克,黄精13克,墨旱莲10克。清水煎服,每日1剂。连服15剂,紫斑消失,血小板已增到17×109/L,暂告病愈。

【按】中医所说的紫斑,系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言,多为外感热病,热盛阳明,迫及营血所致。现代医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与其症状相似,但阳明蕴热发斑,身有发热,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没发热。两者同而不同。本证是血虚内热所造成,故用大量的补血止血药,兼清热滋阴而获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林沛湘》

医案八

某男,6岁。住武汉市,大桥局某于部之子。1992年6月某日就诊。其父代诉:一直精神不好,食欲差,牙龈时常出血,身体常见有青紫色斑块,按之无疼痛感,面色萎黄。此乃脾脏虚弱,失于统血,而病“紫斑”,治之宜补脾培土,复其统血功用,借用归脾汤方:炙黄芪8克,党参8克,茯神8克,炒白术8克,远志6克,当归8克,广木香3克,炙甘草8克,龙眼肉8克,酸枣仁8克(炒打)。上10味,以适量水煎药,汤成去渣取汁温服,每日2次。

【按】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篇》

中说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脏虚弱,不能运化水谷,则食欲差,因而气血不足,无以充养形神,故精神不好而面色萎黄。脾主统血,脾虚失其统血之用,血遂妄行,出于齿龈和皮下,形成齿衄和紫斑之证。方用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培土补脾,当归、龙眼肉养血活血,远志、酸枣仁、茯神补心宁神,法“虚则补其母”也。少用木香行气,以防诸补药之壅。诸药合用,以归其脾脏之所固有,而复其统血之权。药服6剂病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李今庸》

医案九

柴某,女,12岁。1997年1月6日初诊。患者禀赋素虚,幼年多病,于半个月前右下肢皮肤出现弥漫性青紫斑块,血常规检查:血小板计数为68×10°/L。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注射激素药治疗,血小板无回升,紫斑散在,体胖浮肿。观其患儿神疲乏力、懒言气短、面色比白、面颊虚浮,伴头晕眼花,食欲不振,鼻衄每日2~3次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证属脾肾两虚,气不摄血。治宜调补脾肾,益气摄血,活血化瘀。处方:党参15克,炒白术9克,黄芪15克,淫羊藿15克,仙茅15克,仙鹤草15克,当归9克,丹参9克,鸡血藤15克,赤芍9克,茜草9克,阿胶9克(烊化),枸杞子15克,女贞子15克,墨旱莲15克,甘草9克,三七粉4克(早、晚分冲)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1月13日二诊:服药6剂,紫斑减少,乏力减轻。原方加山茱萸15克。继服10剂。1月23日三诊:紫斑明显减少,肤色好转,纳食增加。原方加白茅根15克,炒地榆15克。继服10剂。2月5日四诊:下肢紫斑已退,肤色正常,面色红润,近1个月来未流鼻血。为巩固疗效,嘱连续服药半个月余。于1997年4月查血小板计数升为157×109/L,患儿一切恢复正常。

【按】该患者禀赋素虚,幼年多病,此知其为脾肾双虚之体。脾虚则生血不力,气弱则无力统血;肾虚则气化失职,血停而为瘀,发为紫癜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虚证,主要责于脾虚,多数医家也多从健脾人手治疗。但“脾阳根于肾阳”,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的推动,脾虚日久亦可牵及于肾,若在健脾同时兼顾益肾,往往效果更为理想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周信有》

医案十丁某,男,10岁,小学生。2000年元月10日初诊:诉2个月前因感冒发热后出现鼻衄,下肢多处散在性紫癜,遂在当地医院就诊。检查示:血小板(BPC)1.9万,予口服泼尼松40毫克/日,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后,血小板升至10万。但停用丙种球蛋白半个月后,血小板急剧下降。就诊时血小板已降至1.9万,下肢又出现多处片状出血,鼻衄,伴头昏,神疲乏力,纳呆,面色比白,舌质红,苔薄白,脉细数。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予先生自拟“凉血消癜汤”治疗,连服15剂。服后鼻衄止,下肢紫癜减少,血小板计数升至5万。半个月后二诊:头昏乏力明显好转,唯纳呆,口时干。继用凉血消癜汤加焦三仙各15克,石斛10克,连服10剂。三诊:下肢紫癜基本消失,食饮增,口渴减轻。续用上方加三七粉6克,服用共30剂,血小板上升至9万,紫癜及鼻衄消失。半年后随访无出血倾向,血小板计数升至10万。

【按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发生,中医认为因实热之邪迫血妄行,或因脾气虚损,统摄无权,或因阴虚内热,损伤脉络而致。离经之血溢于肌肤则成瘀血;瘀血阻塞脉道,致血不循经,又加重出血。故对该病施治应着重于热、气、血三个方面。治疗则以清热凉血、益气摄血、活血化瘀为关键,“凉血消癜汤”中以生地黄、牡丹皮、栀子、地骨皮凉血清热、活血化瘀,为主药;仙鹤草、女贞子、墨旱莲、茜草炭凉血止血,为辅药;黄芪、当归益气补血。诸药合用,相辅相成,使清热凉血而不损脾气,收敛止血而不留瘀,共收气血同治之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张舜华》

医案十一陆某,男,9岁,学生。1978年2月13日初诊:高热后臀部及两下肢透发紫癜,伴见酱油状血尿,在某医院住院,诊为“过敏性紫癜一肾型”,经过抗过敏、抗感染,使用激素、维生素及对症治疗,有所好转,但不稳定,紫癜与血尿仍时轻时剧。患儿家长要求中医会诊。面如满月,时有烘热感,口干欲饮。臀部与两下肢有散在瘀点,色紫红,按之不退。尿检:蛋白(十),白细胞(十),红细胞(艹),透明管型少许。大便干结,苔少舌红,脉数。此内热炽盛,迫血妄行,外溢肌肤,内渗肾脏。法当清热解毒,凉血消瘀。生地黄12克,水牛角15克,牡丹皮10克,小蓟10克,生大黄5克,枸杞子10克,墨旱莲10克,炙僵蚕5克,甘草3克。4剂。2月20日二诊:药后烘热口于显减,紫癜逐渐消退。尿检:蛋白少量,红细胞、白细胞各(十)。苔薄,舌红稍减,脉小数。内热见挫,血已循经,原法损益。上方去生大黄,5剂。2月28日三诊:精神颇好,紫癜已消,未再续透。苔薄,脉较平。瘀热渐清,肾损害未复,继当益肾培本。生黄芪12克,淮山药12克,潞党参9克,全当归6克,白花蛇舌草15克,仙鹤草12克,益母草15克,木槿花6克,甘草3克,大枣5枚。7剂。3月6日四诊:尿检基本正常,精神亦好,苔薄,脉细。症情稳定,惟体虚未复。再为培益,以善其后。上方去木槿花,加菟丝子9克,覆盆子9克。7剂。8月3日随访:精神甚好,紫癜、血尿未再作。

【按】内热炽盛,迫血妄行型,一般以犀角地黄汤为首选之代表方。因该方是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化斑散瘀的名方,随证加味,屡收佳效。以水牛角代犀牛角,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疗效亦好,它既可缩短凝血时间,又能提升血小板,用于本症,殊为切合。生地黄、牡丹皮、小蓟凉血止血。大黄泻热毒、行瘀血,长于止血,并有升高血小板之作用。僵蚕《别录》

中称其能“灭诸疮瘢痕”,用之可以促使紫癜加速消退,确有良效。血热炽甚者,可加地榆以增强凉血止血、清热解毒之功。紫癜肾病的紫癜控制后,而肾功未复者,仍当以益气养血之品,以益肾培本。邪去正虚,脾虚气弱者,又宜培益脾肾,以治其本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朱良春》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相关文章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参考,不作为权威解答。

   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,包括男性健康、女性健康、健康睡眠常识、急救常识、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。学会健康养生之道,享受健康美好生活,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