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尚健道网

首页 > 医学 > 中医理论  >  知母 甘草成分、功效与作用、临床应用 - 中药对药化学

知母 甘草成分、功效与作用、临床应用 - 中药对药化学

04-05 知母 甘草 48. 中医 我要评论
48.知母 甘草 : 【中医理论】
知母苦寒质润,具有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之功效。下则润肾燥而滋阴,上则清肺金而泻火。甘草、甘平,能补脾益气,缓和药性。二药配伍共奏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之功,泻火而不伤正。用量:一般知母18g,甘草(炙)9g。用法:水煎服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配伍对2、4-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
知母、甘草分别按(3:1;6:1;9:1)不同比例配伍,其退热作用的实验结果见表2-48-1。

表2-48-1 不同知母甘草配伍对2,4-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退热作用

组别 剂量
(ml/100g) 动物数
(只) 给药前正
常体温(℃) 给药后不同时间动物体温变化差(min)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模型组 0.5 6 37.3
0.55 0.68
0.47 0.83
0.36 1.15
0.36 0.98
0.40 1.03
0.4 0.92
0.25 1.02
0.40 1.08
0.40 1.12
0.41 知母 0.5 6 37.4
0.41 -1.48
0.86 -0.43
1.11 -0.13
0.97 -0.18
0.96 -0.05
0.95 0.05
0.82 -0.1
0.88 0.05
1.00 -0.02*
1.03 知母甘草(3:1) 0.5 6 37.4
0.20 -1.03
0.62 -0.33
0.62 -0.28
0.62 -0.15
0.66 -0.42
0.65 -0.17
0.82 -0.15
0.75 -0.43
0.87 -0.22**
0.59 知母甘草(6:1) 0.5 6 37.5
0.54 -0.92
1.07 -0.68
1.10 -0.20
1.24 -0.42
1.31 -0.20
1.39 0.08
1.27 0.08
1.16 -0.00
1.07 -0.20*
1.06 知母甘草(9:1) 0.5 6 37.5
0.38 -1.18
1.52 -0.5
1.36 -0.4
1.39 -0.25
1.27 -0.3
1.11 -0.18
1.13 -0.33
1.27 -0.38
1.28 -0.32*
1.31 清开灵针 0.5 4 37.3
0.35 -1.15
0.76 0.25
0.84 0.50
0.50 0.58
0.36 0.73
0.33 0.63
0.31 0.45
0.29 0.23
0.22 0.15**
0.05


从表2-48-1可以看出,知母甘草3:1、6:1、9:1组,给药后20~18min,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,其中,3:1和6: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,P<0.01。考虑到白虎汤原处方配伍比例,故在后面实验中,均选择知母甘草3:1作为处方配伍比例。
2.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(3:1)煎剂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
药物的配制:知母甘草高剂量组,按知母:甘草:生理盐水(3:1:2)的比例配制;知母甘草中剂量组:高剂量组药物按1:1的比例用生理盐水稀释;知母甘草低剂量组:高剂量组药物按1:3的比例用生理盐水稀释。
选150~180g雄性大鼠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,每日2次(间隔6h),连续3d。正式实验前8 h开始禁食但不禁水,实验每0.5 h测体温1次,连续3次,选取体温变动不高于0.3℃者随机分组,每组6只。即:模型组,腹腔注射生理盐水,0.5 ml/100 g;知母甘草高剂量组,腹腔注射知母甘草高剂量组药物,0.5 ml/100 g;知母甘草中剂量组,腹腔注射知母甘草中剂量组药物,0.5ml/100g;知母甘草低剂量组,腹腔注射知母甘草低剂量组药物,0.5ml/100g;清开灵注射液组,腹腔注射清开灵注射液,0.5ml/100g。
各鼠背部皮下注入20%的酵母悬液1ml/100g,6h后各组按上述剂量给药,然后于给药后30、60、90、120、180、240、300min各测大鼠体温一次,其结果见表2-48-2。

表2-48-2 不同剂量知母甘草煎剂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

组别 剂量
(ml/100g) 动物数
(只) 给药前正
常体温(℃) 致热后
体温差(℃) 给药后不同时间动物体温变化差 30 60 120 180 240 300min 模型组 0.5 6 37.37
0.66 1.12
0.69 1.52
0.45 1.58
0.44 1.43
0.37 1.25
0.42 1.12
0.46 1.2
0.40 高剂量组 0.5 6 37.25
0.75 1.2
0.34 0.75*
0.64 0.05**
1.11 0.57*
1.38 -0.83**
1.30 0.48*
-1.16 -0.28**
1.03 中剂量组 0.5 6 37.37
0.59 1.02
0.06 0.82
1.19 0.67
1.61 0.60**
1.07 -0.03**
0.78 0.17*
0.69 0.50*
0.77 低剂量组 0.5 6 37.53
0.61 1.30
1.06 1.25
0.99 1.30
0.95 0.55
1.03 0.48
1.15 0.45
0.61 0.22**
0.52 清开灵组 0.5 5 37.44
0.40 0.96
0.72 0.50*
0.79 0.62
0.94 0.54
0.92 0.92
0.86 0.42
0.75 0.40*
0.67


从表2-48-2可看出,知母甘草按3:1配伍,不同剂量给药,均有一定的退热作用:给药2h,呈明显的量效关系,相关系数为0.990;高剂量组的退热作用与模型组比较,在30min至5h均有不同差异。
3.知母甘草注射液(ZG)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不同时间的影响
选用大耳白家兔12只,体重1.5~2.2kg,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,每日2次(间隔6h),连续3d,实验日每0.5h测体温1次,连续3次,选取体温变动不高于0.3℃者随机分为模型组、ZG组。模型组动物无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.0ml/kg,随即注射125μg/ml的大肠杆菌内毒素1ml/kg,ZG组先耳缘静脉注射ZG2.0ml/kg,随即注射125μg/ml的大肠杆菌内毒1ml/kg,每小时测得体温一次,连续6h,观察发热效应:发热高峰净增值(△T℃),3h体温效应指数(TRI3h,Temperature Result Index,3h体温效应指数系指3h发热曲线与其体温基线之间的面积),其结果见表2-48-3。

表2-48-3 知母甘草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不同时间的影响(±s)

组别 动物数
(只) 体重
(kg) 基础体温
(℃) 给药后体温变化(℃,h) TRI 1 2 3 4 5 6 (3h) 模型组 6 1.97±0.15 39.07±0.22 1.22±0.15 1.02±0.27 1.22±0.26 0.75±0.30 0.30±0.39 0.08±0.39 14.21±2.44 ZG组 6 2.10±0.18 39.10±0.17 0.60±0.14 0.53±0.27 0.83±0.24 0.62±0.43 0.38±0.44 -0.03±0.40 7.75±4.80 P值    <0.001 <0.05 <0.05 >0.05 >0.05 >0.05 <0.001


从上表可以看出,知甘注射液有明显的退热作用,在第一时期发热期1h退热作用,与模型比较,P<0.001。在第二时相发热期3h退热作用,与模型组比较,P<0.05;3h体温效应指数,与模型组比较,P<0.001。从而提示:ZG对内毒素所致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有退热作用。
4.不同剂量的知甘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影响
实验动物与分组:选用新西兰杂交兔36只,体重1.5~2.2kg,用电子测温计测正常体温,每日2次,选取体温变动不0.3℃者,随机分为6组,即:空白对照组;模型组;ZG高剂量组;ZG中剂量组;ZG低剂量组;清开灵组(阳性对照组)。给药方法:各组动物按如下方法给药:空白对照组: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.5 ml/kg。
模型组: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.5 ml/kg,立即注射125μg/ml大肠杆菌内毒素1 ml/kg。ZG高剂量组:耳静脉注射ZG 2.5 ml/kg,立即注射125μg/ml内毒素1 ml/kg。ZG中剂量组:耳静脉注射ZG 1.25ml/kg后,立即注射125μg/ml内毒素1 ml/kg。ZG低剂量组:耳静脉注射ZG 0.625 ml/kg后,立即注射125μg/ml内毒素1 ml/kg。清开灵组:耳静脉注射清开灵2.5 ml/kg后,立即注射125μg/ml内毒素1 ml/kg。给药1 h后,记录动物体温,其结果见表2-48-4。

表2-48-4 不同剂量的知母甘草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影响(±s)

组别 动物数
(只) 体重(kg) 给药前体温
(℃) 给药1h后 体温(℃) 体温升高(℃) 空白对照组
模型组
高剂量组
中剂量组
低剂量组
清开灵组 6
6
6
6
6
6 1.79±0.16
1.78±0.21
1.78±0.12
1.74±0.16
1.77±0.17
1.81±0.17 39.10±0.26
39.25±0.22
39.27±0.16
39.17±0.23
39.17±0.28
39.23±0.21 39.07±0.34**
40.32±0.42
39.18±0.48**
39.60±0.21**
39.82±0.52
39.57±0.19** -0.03±0.16**
1.07±0.26**
-0.08±0.61**
0.57±0.19**
0.65±0.58
0.33±0.38**


与模型组比:* * P<0.01
上表显示;ZG高、中、低剂量组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,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;相关系数为0.973。高、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5;低剂量组尽管有一定的退热作用,但与模型组比较,P>0.05。ZG高、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清开灵比较,P > 0.05。
5.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红细胞中Na+,K+-ATP酶活力的影响
取肝素抗凝全血1 ml两份,加4 ml生理盐水,轻轻摇匀,离心(2 000 r/min,10 min),弃上清液按此方法反复洗涤3次,留沉淀的红细胞。把上述沉淀的红细胞用重蒸馏水溶解并转移至2 ml的容量瓶中,稀释至刻度,放置15 min,使其充分溶血。取样200μl,按ATP酶测定说明书测定,其结果见表2-48-5。

表2-48-5 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血红细胞中Na+,K+-ATP酶活力的影响(±s)

组别 动物数
(只) 红细胞数
个数×1012/L 总ATPu
MPi/mg Prot/h Na+,K+ATP酶
μMPi/mg Prot/h 空白对照组
模型组
高剂量组
中剂量组
低剂量组
清开灵组 6
6
6
6
6
6 4.76±0.65
4.30±0.13
4.35±0.86
4.57±0.82
4.90±0.84
4.78±0.46 75.56±3.51*
100.50±20.18
75.23±18.95*
72.25±10.98*
90.74±38.84
78.75±16.65 17.11±5.30**
32.32±6.57
15.86±6.06**
22.12±3.89**
20.36±7.89*
20.11±7.87*


注:每小时每毫克分解ATP产生1μM无机磷的量为一个ATP酶的活力单位,即微克分子磷/毫克蛋白/小时(μMPi/mg Prot/h)。与模型组比:* P<0.05,* * P<0.01
试药时酶活力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,对总ATP酶活性,高、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5。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>0.05。对Na+,K+-ATP酶活性,高、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1,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5。高、中剂量组与清开灵组比较,P>0.05。
6.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脑脊液、血浆、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影响
分别取脑脊液及血浆各0.1ml,加入2ml无水乙醇,振摇1min,静置5min,离心(3000r/min,10min)。将上清液倒入青霉素小瓶,残渣再加入75%乙醇1ml摇匀(把结块的蛋白质打碎),离心(3000r/min,10min);合并上清液,于60℃水浴中吹干,残渣于4℃保存。测量时用0.5ml醋酸缓冲液溶解,然后取50μl检测,结果见表2-48-6。
取下丘脑50mg左右,置盛有2ml冷的50mM pH4.75醋酸缓冲剂试管内,匀浆,匀浆液转移至5ml试管内,匀浆器用2ml乙醇洗涤,洗液再倒入上述管中,离心(3500转/min,15min),将上清液收集在青霉素小瓶内,再用1ml75%的乙醇的洗涤试管,离心;合并上清液,60℃吹干,测量时用0.5ml醋酸缓冲液溶解,结果见表2-48-6。
表2-48-6 ZG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、血浆及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影响(±s)

组别 动物数(只) cAMP含量CSF (pMol/ml)血浆 pMol/mg丘脑下部 空白对照组
模型组
高剂量组
中剂量组
低剂量组
清开灵组 6
6
6
6
6
6 14.00±1.45**
29.83±4.75
15.50±3.62**
17.17±5.53**
20.67±3.01**
17.83±4.62** 28.00±0.89**
46.67±9.71
32.33±7.12*
35.67±7.03*
41.67±12.64
34.67±9.99* 0.1067±0.0327
0.1233±0.0150
0.1133±0.0207
0.1067±0.0327
0.1000±0.0283
0.1000±0.0253


与模型组比:*p<0.05,* *P<0.01
上表显示:ZG与清开灵针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浆中cAMP含量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CSF中cAMP含量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1;中、低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,P<0.01。ZG高剂量组与清开灵针组比较,P>0.05。血浆中cAMP含量高、中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,P<0.05;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>0.05。ZG高剂量组与清开灵针组比较,P>0.05。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丘脑下部cAMP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但各组比较未显示出差异。
7.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清中Ca2+含量的影响
CSF及血清分别用1%的盐酸稀释10倍,以Ca2+浓度4、6、8、19、12μg/ml的溶液作标准曲线,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SF及血清中Ca2+的含量,其结果见表2-48-7。

表2-48-7 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高峰期CSF及血清中Ca2+含量的影响(±s)

组别 动物数(只)  Ca++含量(μg/ml) CSF 血清 空白对照组
模型组
高剂量组
中剂量组
低剂量组
清开灵组 6
6
6
6
6
6 51.98±2.06*
46.77±3.93
55.98±3.99**
56.47±8.78*
49.05±8.31
57.00±1.43*** 111.05±8.46**
86.80±13.59
114.97±9.97**
111.32±7.11**
101.77±12.86
115.35±16.09**


与模型组比:* P<0.05,* * P<0.01
上表显示:ZG与清开灵针在抑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同时,还能抑制CSF及血清中Ca2+含量的降低;CSF中Ca2+的含量高、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<0.01,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>0.05;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,P < 0.01;清开灵针与ZG高剂量组比较,P>0.05。血浆中Ca2+的含量高、中剂量组与清开灵针与模型组比较,P<0.01。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,P > 0.05。
8.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退热作用的相关分析
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的退热作用及对CSF、血浆中Ca2+、 cAMP含量及血浆中Na+,K+-ATP酶活性影响的相关分析,如表2-48-8。

表2-48-8 相关分析表

动物分组 高 中 低 相关系数 给药剂量(ml/kg) 2.5 1.25 0.625  退热作用(℃)
CSF中cAMP(pMol/ml)
CSF中Ca2+(μg/ml)
血浆中cAMP(pMol/l)
血浆中Ca2+(μg/ml)
Na+,K+-ATP酶活性 1.15
14.33
9.21
14.34
28.17
16.46 0.50
12.66
9.70
11.00
24.52
10.20 0.42
9.16
2.28
5.00
14.97
11.96 0.973
0.924
0.716
0.938
0.904
0.820


表2-48-8 显示: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的退热作用的相关性较强,相关系数为0.973;不同剂量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CSF及血浆中cAMP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的相关性较强,相关系分别为0.924、0.938;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CSF及血浆中Ca2+含量降低的抑制作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.716、0.904;不同剂量组的ZG对ET所致家兔发热第一时相血浆中Na+,K+-ATP酶活性升高的抑制作用的相关系数为0.820。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参考,不作为权威解答。

   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,包括男性健康、女性健康、健康睡眠常识、急救常识、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。学会健康养生之道,享受健康美好生活,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