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尚健道网

首页 > 医学 > 中医理论  >  老中医治疗遗尿、小便不利医案大全_遗尿、小便不利方法经验

老中医治疗遗尿、小便不利医案大全_遗尿、小便不利方法经验

医案一

李某,男,20岁。自幼患遗尿症,昼间小便不多,夜间则尿量、尿次增加,虽于睡时常被唤醒小便以防遗尿,但再人睡依然遗出,屡经医治未得效果。舌苔正常,六脉缓。辨证立法:乳儿遗尿,以其肾气不充固摄无力,不为病态,男子8岁肾气实,发长齿更,若再遗尿即属病态,治之宜固涩法。处方:生白果14枚(连皮打),山茱萸12克,益智5克,桑寄生18克,桑螺蛸10克,五倍子、五味子各3克(同打),酸枣仁12克,白莲须10克,苦石莲18克,春砂仁5克,熟地黄10克,(同捣)炙甘草3克。二诊:服药5剂,有效,5日只遗尿2次,希予常服方。处方:前方加紫河车3克,先每日服1剂,渐渐隔日1剂,依次递减至不服药亦不遗尿为止。

【按】遗尿又叫遗溺,俗称尿床。是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而言。多由下元虚冷,肾气不固,治宜温肾固涩。方用益智、莲子、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桑寄生健脾补肾,生白果、莲须、桑螵蛸、五味子、五倍子收敛止遗。五味子——五倍子:五味子敛肺滋肾,敛汗止汗,生津止渴,涩精止泻;五倍子敛肺降火,敛汗止汗,涩肠止泻。二药参合,益肾固精,敛汗止汗,摄尿止遗,涩肠止泻益彰。桑螵蛸——桑寄生:桑螵峭得桑木之津液,禀秋金之阴气而长,善于补肾助阳,固精缩尿;桑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,质厚而降,不寒不热,为补血补肾之良药。桑螵蛸以固涩为主,桑寄生以补肾为要。二药伍用,一补一敛,补肾固涩,摄尿止遗之力益彰。

引自《施今墨医案解读》

医案二

陈男,20岁。于1991年月5日12初诊。遗尿已18年,多方求医无效。初诊时羞于开口,由其母亲代诉,每晚睡觉中遗尿1~2次,尿多清长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蒙昧不清,心悸怔忡,健忘不寐,梦多烦躁,畏寒肢冷,舌质淡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辨证:心脾两虚,上虚不能制下,水道失约,肾阳不足,气化失常。治则:益气养血,健脾养心,温肾壮阳。拟归脾汤加味。处方:黄芪30克,白术15克,熟地黄20克,红参、当归、茯苓、远志、酸枣仁、龙眼肉、木香、炙甘草、菟丝子、益智各10克。服5剂后,隔晚睡中遗尿1次,其他诸症缓解;仍服5剂后,遗尿消除,为巩固疗效,再服5剂,至今未复发。

【按】本案从小遗尿,病程长,前医均从肾治,笔者认为患者系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气血不足,故见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心悸怔忡,健忘不寐,梦多烦躁。肾阳不足,下元不固;脾阳不振,上虚不能制下,膀胱失约,故睡梦中遗尿,尿多清长,畏寒肢冷。方中红参、白术、黄芪、炙甘草温补脾而益气;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;酸枣仁、茯苓、龙眼肉养心安神;远志交通心肾定志宁心;木香理气醒脾;配合益智、菟丝子暖肾固精缩尿。共奏温补脾阳,养心安神,壮火之主发助肾阳气化之功效。

引自《盛刚临床经验集》

医案三

陈某,女,8岁。初诊:一年来小溲短数,色黄,夜眠遗尿,两足无力,纳谷一般,舌红无苔。症属肾虚阴亏,膀胱不约,治以滋阴补肾,兼以止涩。处方:生地黄12克,淮山药12克,山茱萸6克,菟丝子9克,覆盆子9克,五味子1.8克,龙骨9克,牡蛎24克,盐水炒桑螵蛸9克,缩泉丸9克(包)。7剂。二诊:尿数已瘥,遗尿仍作,两足还感虚弱,纳和舌净,肾虚未复,再以原法出人。上方去桑螵蛸、缩泉丸,加乌梅6克,金樱子9克,芡实9克。7剂。三诊:尿频已和,遗尿大减,两足渐觉有力;前方尚合,原方再服7剂。诊后药未尽剂,遗尿已止。

【按】3岁以上的小儿,夜眠遗溺,是为遗尿病。其辨证可有多种,如肾气不足,肺脾气虚,肝胆郁热等。但临床上以肾气不足为多。经云:“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”(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

)中张景岳指出:“膀胱不藏,而水泉不止,此其咎在命门。”(《景岳全书》

)盖肾与膀胱相为表里,若肾气亏虚,则州都气化失职,关门不固而为遗尿。张景岳言:“固涩之剂,不过固其门户,此亦治标之意;而非塞源之道也。”故遗尿的证治不能只顾止涩,对肾气不是者必须重视命门,分别情况温补肾阳或滋阴扶元。例为小溲色清、舌淡神软,是下无本虚而偏于阳弱,故加用附子、党参、黄精、太子参等,补气助阳,则下元固而遗尿即愈。

引自《董廷瑶医案》

医案四

林某,男,22岁。1982年6月12日初诊。素患遗溺之疾,每月有七八次。近因工作紧张,夜遗溺倍增。但遗出一半即醒。伴腰冷、心悸。其脉软,舌淡。此乃心肾不足之象。处以内金缩泉饮。处方:益智5克,台乌药6克,淮山药12克,炙甘草3克,鸡内金10克,覆盆子10克。水煎服。二诊:6月17日,服上方药5剂后,夜遗次数显减。嘱再连服10剂,随访已不复遗矣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俞慎初》

医案五

李某,女,18岁,未婚。1979年12月15日初诊。自诉10岁起因热病之后,入冬则夜遗溺,遗尽乃醒,伴夜梦频多。舌质绛,脉弦细。此乃肝肾阴虚,膀胱失摄之故。予以内金缩泉饮加味。处方:台乌药5克,益智6克,淮山药12克,炙甘草3克,鸡内金6克,金樱子10克,北枸杞子12克,山茱萸10克,覆盆子10克,五味子3克。二诊:12月20日,上方药服5剂后,夜遗次数减半,唯夜梦仍多。照原方加味。处方:台乌药5克,益智6克,淮山药12克,炙甘草3克,鸡内金6克,金樱子10克,北枸杞子12克,山茱萸10克,覆盆子10克,五味子3克,酸枣仁10克。三诊:12月30日,上药服10剂后,遗尿停止,夜寐安然。嘱再服药10剂以巩固疗效。并告诉患者于翌年立冬季节前,预服本方药10剂。迄今已无斯症。

【按】缩泉丸(饮)温肾祛寒,收缩小便,适应于下元虚冷之证,方中再加鸡内金、覆盆子益肾收涩,故能毕功。2个病例所同者,均为肾虚封藏失职,下元不固,膀胱失约而人夜遗溺;所异者,例一偏于心肾不足,例二偏于肝肾阴虚。内金缩泉饮适合于下元虚寒之证,如下焦有火或热盛神昏之遗溺,须另当别论。遗尿多见于小儿,成人较少见。本病多因肾气不固、下焦虚冷、心肾不足、膀胱失约而然,故虚多实少。《内经》

中云:“膀胱不约为遗溺。”《甲乙经》

亦曰:“虚则遗溺。”肾主封藏,开窍于二阴,司二便,与膀胱为表里。若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生活失调,常导致肾气不固。肾虚则闭藏失职,膀胱开阖失约而遗尿,故温肾培元、缩尿止遗是本病常用治法,俞教授临证每以内金缩泉饮加减运用而取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俞慎初》

医案六

朱某,女,8岁。夜间遗尿多年,今已小学二年,自己已觉害羞,家长亦觉之为病,尤其有的同学时而讽之,故始求医。经西医X线摄片,确诊为先天性骶椎裂,建议手术治疗。患儿与家长闻听手术皆惧之,便试求治于中医。诊其脉沉略缓无力,观其发育正常,舌质微淡,苔薄白,问其学习成绩良好,每夜尿床1次,偶尔甚至2次。此乃下元虚冷之证。处方:益智6克,乌药6克,山药10克,桑螵蛸6克,山茱萸5克,煅龙骨、煅牡蛎各15克。投7剂,水煎服。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二诊:家长喜出望外,告知服上方5剂,即不尿床,今已2夜未发。诊其脉虽沉但不甚迟,舌已基本正常,嘱其停药观察。2年后其父来诊,言患者始终未再尿床。

【按】缩泉丸出自《校注妇人良方》

,主治“脬气虚寒,小便频数,或遗尿不止”。方用乌药、益智各等份为末,山药末为糊丸。今患儿舌质淡、脉缓无力,除下元虚冷外,尚有肝肾亏虚、先天不足之象,故加入山茱萸补肝肾、固精缩小便;桑螵峭补肾涩精,止小便不禁。久病多虚且久遗成习,或时有梦中遗尿,故又佐以煅龙骨、煅牡蛎既重镇安神,又加强固涩止遗之功。药证相应,故收显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段富津》

医案七

张某,男,7岁。1973年4月6日初诊。患遗尿症已3年,多方治疗不显效。现每夜均出现尿床现象。其他方面无不适。舌质红少苔,脉象正常。辨证:肾气不足。治法:固肾缩泉,佐以提摄。处方:桑螵蛸15.6克,生黄芪9克,生杜仲9克,芡实9克,益智9克,墨旱莲9克,生牡蛎15.6克。服上药10剂后,遗尿基本治愈。

【按】遗尿是肾与膀胱的病变。肾主封藏,开窍于二阴,职司二便。膀胱为津液之腑,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,又与肾互为表里。本例为肾气不足,影响膀胱正常功能,不能约束水道而致遗尿,故以补肾敛气固脬药为治。病延3年,大气失于鼓舞;舌红少苔,阴液有所损耗,故补肾佐以提摄,挟元兼顾育阴,虽宗缩泉丸之意而不拘泥其方。治法在人,仍不离辨证施治的原则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何世英》

医案八

翟某,女,6岁。1994年8月2日初诊,间断遗尿4~5年。患儿时有遗尿,每于劳累后出现遗尿,平日易感冒,好倦乏,多自汗,语音低,食欲差,且食后即便,便中多夹有不消化食物。其面色萎黄,气池发暗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弱。尿检正常。

辨证:肺脾气虚,治宜健脾益气。方药:黄芪10克,党参10克,五味子6克,山药10克,白术6克,苍术6克,茯苓10克,炒薏苡仁15克,益智10克,鸡内金10克,神曲15克,煅牡蛎15克。患儿服药5剂,纳食有所好转,5日内遗尿2次。原方不变,又服7剂,仅1次遗尿,大便成形,声音较前增大,其间未患感冒,但仍时有自汗。前方加浮小麦15克,麻黄根2克。患儿又服10剂,自汗明显减少,未再出现遗尿,纳食、大便均正常。患儿症状已明显改善,要求服丸药,故改服人参健脾丸。患儿连服丸药3周,症状完全消失。1年后追访,患儿一切正常。

【按】本型病情一般较轻,患儿遗尿并非每日发生,常在劳累、饮水过多、情绪波动时出现,若能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,则可减少遗尿的发作。此患儿数年间,间断发生遗尿,并伴有明显的肺脾气虚的主证:自汗、气短、易感冒、倦怠乏力、纳呆便溏等。但在治疗用药时,则重点在健脾益气,不需另补其肺。因为祖国医学认为:五行之中肺属金,脾属土,其相生相克关系为脾土生肺金,故补脾土可达到母壮及子的效果,使肺金充盛。因此,本例患儿的治疗,重在健脾益气,肺脾气旺则水道得以通调,水湿得以运化,使水液正常运行,遗尿自然痊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》

医案九

苏某,女,4岁。1994年7月13日初诊,遗尿2周。家长诉患儿1岁多就不再尿床,近2周患儿却时有尿床,不仅夜间遗尿,白天在幼儿园午睡时亦尿床,故在幼儿园老师督促下来诊。老师反应:患儿脾气烦急,并有尿频尿急,其尿臊味较大。小儿诉肛门及外阴瘙痒,其纳食一般,大便偏干,日二行,夜寐不安,偶有啼哭。舌尖红,苔黄白厚略腻,脉滑数。查体:肛门、尿道口、阴道口潮红。尿常规:尿蛋白(一),红细胞(一),白细胞3~10/HP。辨证:湿热下注膀胱,治以清热祛湿。处方:黄柏10克,苍术6克,黄连3克,萆薢10克,瞿麦10克,木通1.5克,车前子10克(包煎),茯苓15克,使君子6克,百部6克,生薏苡仁15克。患儿内服上药,每日3次,并用苦参10克,百部10克,苦楝根皮10克,煎水,每晚外洗前后阴部,嘱家长每日换洗患儿内裤,并煮沸消毒。3日后症状明显减轻,继以前法治之,1周后诸症全部消失,尿检正常。

【按】此患儿本无遗尿,近2周才见此症状,说明其为继发性遗尿。根据问诊所得及检查结果,表明患儿感染蛲虫,小虫爬人前阴引发泌尿系感染所致。其舌脉及症状均显示其证属湿热下注,故以黄柏苦寒清热祛湿为主药,配以辛苦温之苍术燥湿健脾,并配用萆薢、瞿麦、车前子清热祛湿,黄连清心除烦,茯苓、薏苡仁健脾调中,使君子、百部驱虫杀虫,并配合外洗,内外兼用可加强疗效。方中虽无一味止遗之品,却达到围魏救赵,祛除病因,使遗尿自除的效果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》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相关文章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参考,不作为权威解答。

   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,包括男性健康、女性健康、健康睡眠常识、急救常识、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。学会健康养生之道,享受健康美好生活,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