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尚健道网

首页 > 医学 > 中医理论  >  老中医治疗口糜医案大全_口糜方法经验

老中医治疗口糜医案大全_口糜方法经验

医案一

伯某,男,15岁。1995年2月14日初诊。患口腔溃糜3个月之久,曾服三黄片、牛黄解毒丸、导赤散等中药及西药抗生素类,不见好转,就诊时见口腔及下齿龈有多处小溃疡,糜烂疼痛,颈淋巴结肿大。伴头目眩晕,午夜潮热盗汗,心烦不得卧,口干,手足心灼热,欲握凉物为快,大便微干,小溲短赤。视其舌色红赤,切其脉弦细数。此乃肾阴不足,肝胆火旺,虚热上燔所致,拟“知柏地黄汤”加味以滋肾阴兼清肝火。知母10克,黄柏10克,牡丹皮10克,泽泻12克,茯苓12克,淮山药15克,熟地黄20克,山茱萸12克,玄参15克,板蓝根16克,夏枯草16克,浙贝母10克。医嘱:忌食辛辣,油腻之物。共服药14剂而病痊愈,亦未复发。

【按】本案口腔糜烂伴有手足心热,潮热盗汗,心烦不得卧,舌红,脉弦细数等症,实为阴虚火旺,虚火上炎所致。所以用治实火的三黄、导赤之类而弗效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
中指出:“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”,治疗之法须遵王太仆的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,则火自降而热自除也。故用知柏地黄汤主之。又因水亏不涵肝木,肝阳上亢发生头目眩晕,故加夏枯草清平肝火以潜肝阳。患者伴有颈淋巴结肿大,所以又加玄参、板蓝根、浙贝母等以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。

引自《刘渡舟验案精选》

医案二

胡某,女,27岁,医务人员。初诊:1982年4月11日。①病史及辨证:患者怀孕6个月,近来感冒缠绵旬日不愈,致口舌糜烂,牙龈、嘴唇、咽峡部、口腔黏膜均有溃疡,吃饭、吞咽均感困难,不发热,下肢水肿明显,脸亦轻浮,小便短赤,大便溏稠,舌苔黄腻,脉滑略数。此乃心脾胃火上炎。②治则与方药:治拟清胃泻火,养血安胎之法。以清胃散合当归散加减。处方:生地黄15克,当归10克,白芍10克,白术10克,黄连5克,黄芩10克,金银花12克,川芎5克,连翘10克,板蓝根15克。每日1剂。同时在某医院门诊肌内注射青霉素40万U,每日2次,口服维生素B220毫克。每日3次。复诊:1982年4月15日。经治疗口腔溃烂未好转,不能张口,不能饮食,吞咽困难,水浆也难咽下,口中腐臭难闻,大便溏不畅,小便短涩。舌苔黄腻,脉滑略数。火热炽盛,恐邪火动胎,当归、川芎、白术温燥之品不宜,急宜泻火解毒,凉血清热。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导赤散加减。处方:黄连5克,黄芩10克,生地黄15克,金银花15克,连翘10克,竹叶8克,玄参12克,麦冬10克,青黛8克(布包),板蓝根15克,谷精草20克,甘草4克。每日1剂。1982年4月20日:服药4剂后病情好转,给予硼酸水洗涤口腔,停青霉素,中药继续原方,每日1剂。1982年4月26日:病情明显好转,能进软烂饮食,口臭大减。大便溏稠,小便短黄。舌苔黄厚,脉滑略数。火热方退,气阴皆伤,治疗继续清热降火,滋阴益气。玉女煎合竹叶石膏汤意加减。处方:生地黄15克,麦冬15克,石膏15克,知母10克,石斛10克,党参15克,玄参15克,竹叶8克,白芍10克,黄芩10克,谷精草20克。每日1剂。1982年4月30日:服药4剂后,口腔溃疡基本已愈,可进干饭,小便通利清长,大便成形较畅,精神好转,体力渐复,能下床活动。唯牙龈尚肿痛,下肢水肿,舌苔薄黄,脉滑。胎动正常。治拟原方出人,以尽余邪。处方:生地黄15克,麦冬15克,白芍10克,金银花10克,连翘10克,玄参12克,玉竹20克,竹叶8克,石膏12克,石斛10克,甘草5克。每日1剂。1982年5月4日:服上方3剂后,口腔溃疡已愈,口臭已除,食欲及二便均可,精神体力渐复,舌苔薄黄,脉滑。予扶脾益胃,养阴清热,以善其后。处方:党参15克,淮山药15克,生地黄12克,白芍10克,黄芩10克,白扁豆10克,石斛10克,当归8克,甘草5克,茯苓10克。每日1剂。共服4剂善后。

【按】妊娠患口腔溃疡并感染,初用青霉素抗菌消炎,中药用清胃散合当归散加减罔效,病情继续发展加剧,整个口腔、唇舌、牙龈、咽喉糜烂不堪,口中臭气难闻,水浆难咽,小便短涩,大便溏臭。此为心胃火热炽盛,治疗非大剂苦寒降火,甘寒凉血清热难奏效,此际忌用当归、川芎、白术类养血安胎等温燥之品,故初用之,病情加剧,尔后用黄连解毒汤合导赤散加味,很快控制病情,取得转危为安,胎亦无恙,真是“有过无殒”。但必须辨证准确,方能无害。病程中2次化验血白细胞不高,西医认为是病毒感染,注射青霉素数日无效,乃停青霉素。用中药治疗,收到良效,可见运用中西药治病,须视病情而取长补短,灵活掌握。

引自《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》

医案三

赵某,男,32岁,干部。1960年3月17日初诊。患者于5年前开始,因工作疲劳,夜深不寐,以致口干,舌尖碎痛,咽喉干疼,妨碍饮食。其后口颊牙龈亦作痛,唇舌糜碎,大便干结不畅,工作疲劳之后,口舌糜碎灼痛更甚。舌绛,脉象沉细。西医诊为维生素缺乏,予服多种维生素,效不著。邹老认为,舌为心之苗,证系心营耗亏,肾阴不足,无以上承。足少阴之络,起自足小趾,贯脊属肾;其直者,上肝贯膈,人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;其支者,从肺出络心,注胸中。肾阴虚于下,阳无所附,而浮越于上,故有所述症状。法拟壮水滋肾,泻南补北,引火归原。生地黄12克,黑玄参12克,生蒲黄15克(包煎),麦冬9克,炙远志9克,盐水炒知母9克,党参12克,炙龟甲9克,盐水炒川黄连900毫克,生甘草2.4克,云茯苓9克,肉桂粉900毫克(另吞)。3月20日复诊:药颇合病机,舌尖灼痛止,口唇糜烂亦愈,便解通畅。再拟前法而小其制。生地黄9克,黑玄参9克,生蒲黄9克(包煎),麦冬4.5克,炙远志4.5克,盐水炒知母5克,炙龟甲6克,党参9克,盐水炒川黄连450毫克,云茯苓9克,肉桂粉450毫克(另包吞服),生甘草1.5克。服完后续服金匮肾气丸2周,每日2次,每次5克,5年之口糜,由此而愈。

【按】邹老谓本证是由心营耗亏,肾阴不足,无以上承所致。方拟轻灵之反佐法,于壮水之药中,稍佐助阳之品,引火归原。地黄滋肾阴而生血;龟甲成寒而入肾;玄参入肾滋阴降火;蒲黄、黄连泻心火;生甘草助泻心火;知母滋阴清肠;茯苓宁心渗湿和中;麦冬清心肺之热;远志开展心气;党参补气助阳。其妙在肉桂,将咸寒滋肾之力,引入肾宅,而安肾阳,以此真阳归原,而口舌糜碎得愈。邹老尝云:王孟英最善此法,世徒以王氏为清凉派者,失其旨矣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邹云翔》

医案四

刘某,50岁,女,教师。初诊:1985年11月2日。①病史及辨证:患者口舌糜烂,反复发作已20年,曾在某医院检查,诊断为“复发性口腔炎”,多方治疗无效,发作严重时,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维生素C静脉滴注,可暂时缓解。后因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和复发性口腔溃疡,于1985年6月20日住入某医院。经综合治疗4个月余,口腔炎仍重笃、痛苦难受,有时口中热痛感,常流血性臭口水,长期以来夜间口水流湿睡枕,十分痛苦,伴大便干结,小便无特殊,乃于同年11月2日邀余诊治。查其面容愁苦,脸色黄滞,口腔黏膜糜烂,唇、舌、齿龈多个溃疡,舌暗淡红、苔薄淡黄,脉细弱。综合上述症脉分析,此系肾虚火不归经,虚阳上浮。②治则与方药:治予补益肾气,引火归源,肾气丸《金匮要略》

加味。处方:熟地黄20克,桂枝5克,附子5克,淮山药10克,牡丹皮10克,茯苓10克,泽泻10克,山茱萸10克,麦冬10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复诊:服药数剂,效果明显。诸症减轻,共服20剂,诸症消失,口腔炎痊愈,精神、体力转佳,患者十分高兴而出院。但未继续治疗,未巩固疗效,追访而有轻度复发现象。

【按】复发性口腔炎属于中医“口糜”“口疮”范畴,临床常见,反复性大,不易根治。临床体会:本病有虚实之别。实者起病急,口腔溃疡痛,唇、舌、齿龈紫红,口臭口渴,恶热饮食,常流黏涎,面赤心烦,便结尿短赤,舌苔黄或黄腻,脉弦数。系心脾火炽或脾胃湿热内蕴;虚证起病较缓,口腔溃疡轻痛不适,唇、舌、齿龈淡红,口干不欲饮,喜温,神疲乏力,或形寒肢冷,头昏或耳鸣,腰酸腿软,便溏或干,尿清长。舌胖大,边缘有齿印,舌苔薄淡黄或薄白,脉细弱或洪大,按之软弱,乃属肾气虚衰,火不归经也。本例患者在综合症脉辨析,拟诊为肾气虚弱,火不归经,用肾气丸获愈。有人问:口腔炎何以用桂附?《医方集解》

中之补养之剂。引李士材曰:“......两肾中间穴名命门,相火所居也,一阳生于二阴之间,所以成乎坎而位于北也”,又引李时珍曰:“......有肾虚火不归经,大热烦渴,目赤唇裂,舌上生刺,喉如烟火,是心火烙,脉洪大无论,按之微弱者,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。或问燥热如此,复投桂附,不以火济火乎。曰:心包相火,附于命门,男以藏精,女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火无所附,故厥而上炎,且火从肾出,是水中之火也,火可以水折,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,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,能开腠理,致津液,通气道,据其窟宅而招之,同气相求,火必下降矣,然则桂附者因治相火之正药欤……”余常用肾气丸治疗复发性口腔炎,皆获效捷。但体会到桂枝、附子剂量宜轻,可在5:1之比例。根据病情,还可低于此比例。此外,在控制病势以后,须继续巩固一段,否则病情容易反弹。

引自《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》

医案五

某女,36岁,5个孩子的妈妈,家住北铁匠营。患口舌糜烂已2个月不愈,多处投医无效。视其方皆为栀子、黄芩、黄连、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。口舌糜烂痛剧,难以进食,甚则饮水都难。患者见人就哭,缘因饮食不足,奶水已无,难以哺乳双胞胎,孩子将饿死。时感头晕,心下痞满,腹胀,便溏,咽干不思饮,舌红绛,口腔、舌严重糜烂几乎看不到正常黏膜。脉沉细。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、生阿胶。炙甘草五钱,半夏四钱,党参三钱,黄芩三钱,干姜二钱,黄连二钱,大枣三枚,生石膏一两半,生阿胶二钱。结果:上药服1剂即能进食,舌痛减,服3剂痊愈。

【按】胡老讲道: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,如投药再错,胃气大败,则危及3条人命,若投药正确,则使患者出现生机。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。分析患者症状特点:上火是明显的,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,而用甘草泻心汤?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;二是有头晕、心下痞满等症,为饮留邪聚,已示胃气不振,故是上热下寒之证,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,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。方中以半夏、干姜驱饮和胃,以党参、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,用黄芩、黄连清上热,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。因其标热也重,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,因其阴伤而虚,故加人阿胶养阴生津。因方药对证,故见效也迅速。

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、口腔溃疡,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,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,胡老却改为三物黄芩汤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胡希恕》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相关文章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参考,不作为权威解答。

   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,包括男性健康、女性健康、健康睡眠常识、急救常识、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。学会健康养生之道,享受健康美好生活,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