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尚健道网

首页 > 医学 > 中医理论  >  老中医治疗噎膈医案大全_噎膈方法经验

老中医治疗噎膈医案大全_噎膈方法经验

噎膈

医案一

某男,78岁。1999年5月14日初诊。因吞咽时有梗阻感,逐渐加重,症已月余,人住消化科,经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,确诊为食道中下段低分化癌。因年岁已大,患者拒绝手术及化疗,出院后来中医科求治。刻诊:患者吞咽困难,仅能进水,胸痞而疼痛,食人即吐,毫无食欲,形体消瘦,疲乏少气,精神萎靡,舌苔厚腻,舌质暗,脉来细涩,证属痰瘀交阻,噎膈重症,病已垂危,勉以扶正抗癌,开膈通道。吉林生晒人参5克,另煎代茶饮,生黄芪30克,莪术、白术各20克,云茯苓30克,生薏苡仁30克,赭石20克(先煎),旋覆花10克(包煎),制天南星15克,法半夏15克,白花蛇舌草30克,藤梨根15克,山慈菇15克,重楼15克,半枝莲30克,丹参20克,生甘草10克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2次,饭后分服。另服太乙紫金锭片,每日3次,每次2片,研末开水送服。二诊:吞咽梗阻感减轻,精神食欲转佳,能进流汁饮食,唯自觉胸膈疼痛,前方小效,续予7剂。三诊:吞咽梗阻感明显减轻,胸膈仅时有微痛,精神食欲佳,能进半流饮食,二便正常,舌苔薄腻,脉细涩。治宗前法,上方续服,紫金锭渐次减量后停服。嘱注意畅达情志,饮食调养,以提高生活质量,带病延年。

【按】臧教授治疗噎膈病注重辨证,临证时须辨标本虚实,了解邪实与正虚之间的相互关系,予以攻补兼施,接主次处理。本患者因痰瘀搏结,瘀阻食管而发病。高年元气衰惫,饮食衰少,抗病能力下降,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云茯苓、薏苡仁以扶正,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,况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云茯苓、薏苡仁有抗癌作用,以控制癌症发展;莪术、藤梨根、白花蛇舌草、山慈菇、重楼、半枝莲等能祛邪抗癌以消除致病因素;制天南星、法半夏、丹参等能化瘀消痰;赭石、旋覆花降逆以开通道。紫金锭吞粉末,留于癌肿局部,使其坏死脱落,改善病灶局部梗阻,利于进食,诸药合用,充分体现了我师在治疗晚期肿瘤方面,扶正与祛邪并进、辨证与辨病相参、局部与整体相顾的学术思想。

引自《臧堃堂医案医论》

医案二

某女。患咽喉噎塞如梅核,时时嗳气,足冷如冰,用前方7剂罔效,熟思之,乃阴火也,三阴至项而还,阴虚火炎,故咽塞、嗳气、足冷、耳聋。用滋阴清膈饮数剂(黄柏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当归、白芍、生地黄、甘草、入童便,竹沥姜汁。),诸症皆退。

引自《风劳臌膈四大证治·噎膈》

【按】噎膈属于本虚标实之证,病标常有气郁、痰阻、血瘀几个方面,三者每多兼杂互见。病本则有津亏、血耗、阴伤,治法总以开郁理气,滋阴润燥为原则。本案姜氏辨为“阴火”,即阴虚火炎,故取当归、白芍、生地黄滋阴养血,黄柏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竹沥姜汁清化痰热,童便配以竹沥姜汁清润和降。之所以不用理气药,只因理气之品多辛香温燥,易于伤阴,本案患者本为阴虚火炎,故不用之。姜氏所言“阴火”,实为阴虚火炎,而非东垣阴火之气虚发热。二者名同实异,治当有别。

引自《古今名医医案赏析》

医案三

刘某,女,58岁。初诊日期:1978年2月22日。因进食噎痛而就诊。该患者20多天前曾患感冒,经治疗后好转。但饮食日渐减少,口淡无味,少进食物则感食物通过处不适,有堵闷感,后背处亦不适。1周前复因不思食曾吃一小片酸菜,吃后胸膈部堵闷加重,继则进食如刀割样疼痛。四肢无力,不欲动。2月18日做食管钡餐造影,有两处食管憩室,诊为食管憩室引起憩室炎。现症:已1周多不能进食,少进流食一二匙则感到食物通过处热痛如刀割。旋即吐出。近3天水米未进,卧床不起。但胸膈部仍痞满而胀。后背部热而跳痛,吐白沫,口干胸痛,稍有咳嗽,已3天未大便,身重,四肢无力。检查:精神萎靡,面目虚浮,脉沉弦细稍数,舌苔黄厚腻而垢。诊断:噎膈。辨证:湿热秽浊郁阻胸膈,气结于上,湿郁于中,下焦不通,以致关格。治法:清化湿热,通关化浊。处方:杏仁15克,薏苡仁20克(炒),白豆蔻15克,厚朴20克,半夏15克,滑石20克,竹叶15克,槟榔30克,木香15克,郁金20克,石菖蒲15克,黄芩15克,佩兰15克,藿香20克,火麻仁20克。上方服2剂后大便已通,昨晚稍进油茶面,未见刀割样痛,后背跳痛显减,但仍身疲无力不欲动。脉同前,舌苔厚腻显退。继服上方6剂后,胃脘食管进食已不噎,晨起能食1碗高粱米饭,但多食胃脘尚有胀感。后背酸痛,但可耐受,大便2日未行,身疲无力好转,脉沉滑细无力,舌苔垢腻又退尚有白腻苔,热势已去,关膈已通,但正气已虚。再以上方加益气、行气、活血化瘀之品,以去其瘀滞,调理善后。方药:杏仁15克,薏苡仁20克(炒),厚朴20克,半夏15克,滑石20克,竹叶15克,槟榔30克,郁金25克,石菖蒲15克,佩兰15克,藿香20克,党参40克,丹参20克,没药10克,白豆蔻15克。3月6日,追踪观察,服上方3剂后,胸膈后背部痛胀悉除,饮食正常,可以进行正常家务劳动。5月23日,食管钡剂检查尚有1个憩室,余未见异常。

引自《梁贻俊临证经验辑要》

【按】本例患者诊为“噎膈”,往诊时已1周多未进食物,且食管部位堵闷,疼痛,少进流食则噎痛而吐,面色苍白,精神萎靡,卧床不起,经西医诊断为食管憩室炎,无特效疗法。经用中药清湿热、化浊通关法,方以三仁汤加行气润畅通便,药仅2剂,大便已通而病减。二诊再服原方之药,病已衰其大半,可进食1碗高粱米饭。三诊又加人补气活血药3剂,诸证悉除,临床无噎痛症状,复经拍片尚存1个食管憩室,已无炎症。本案可谓一次知、二次效、三次愈。

引自《古今名医医案赏析》

医案四

贾某,男,79岁。平素嗜酒,数月以来,情怀抑郁,食减便燥,渐至进食有时作噎,咽下困难。现只能进半流质食物,硬食已有2个月不能进矣。胸际闷胀微痛,饭后尤甚,有时吐白黏沫,口干,不思饮,大便干燥4~5日一行,夜寐多梦,精神萎顿,体重减轻,经北大医院检查,谓为食管狭窄,未发现癌变。舌苔白而燥,脉沉涩。辨证立法:平素嗜酒,加之情志拂逆,气郁积聚,致使阴阳不和,三焦闭塞,噎咽不利,拒格饮食,渐至津液干枯、口燥便难。治宜顺气开郁,养阴润燥。处方:薤白10克,桃仁6克,赭石15克(旋覆花6克,同布包),全瓜蒌18克,杏仁65克,清半夏10克,炒枳实6克,火麻仁15克,油当归12克,淮牛膝10克,茜草根10克,川郁金10克,广陈皮6克,天冬、麦冬各6克。二诊:前方服3剂,诸症如前,胸际略畅,大便仍燥。前方加蚕沙10克,皂角刺10克,再服5剂。三诊:服药5剂,自觉诸症有所减轻,能稍进凝头类食物,大便仍微干,二日一行,身倦少力。处方:薤白10克,瓜蒌25克,赭石12克(旋覆花10克,同布包),蚕沙10克(炒焦皂角刺10克,同布包),炒枳实6克,茜草根10克,淮牛膝10克,桃仁、杏仁各6克,郁李仁6克,火麻仁18克,野于术10克,川郁金10克,油当归12克。

【按】何梦瑶云:“酒客多噎膈,食热酒者尤多。以热伤津液,咽管干涩,食不得人也”。中医无食道狭窄病名,综观脉证,是属暄膈之症。余治疗此病常用调气润养之剂屡屡奏效,以旋覆代赭汤,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,佐以桃仁杏仁、油当归滑润之药,天冬、麦冬滋阴养津、郁金、枳实、茜草、陈皮等开郁顺气。

引自《施今墨临床经验集(第1版)》

医案五

石某,女性,62岁,病历22670号。1982年4月5日转诊就医。患者自1981年3月出现进食时食道噎痛,咽干而痛,喜欲饮水,食欲不振,大便偏干,小便时多时少。某医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“食管炎”。舌质暗红、苔腻而微黄、脉象沉弦。胸腹部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。X线食管钡剂透视认为“胸内甲状腺不除外”。经考虑,食管噎痛、咽干而痛、喜饮水、大便偏干等,实为“胃中阴虚血燥”所致。按“滋阴养血、润燥通幽”法,用《李东垣·通幽汤》

中原方去槟榔。生地黄9克,熟地黄9克,当归3克,红花3克,桃仁3克,炙甘草3克,升麻3克。每日煎服1剂。服用8剂后,食道噎痛、咽干而痛等症状明显减轻,大便转为通畅,食欲好转。服用16剂后,上述诸自觉症状消失而愈。

【按】“通幽汤”又名“导气通幽汤”,功治幽门不通,噎塞气机不得上下,大便难等症状而得名。本方有通幽门的作用。噎塞反胃、甚则食后数日不下、有时仍可吐出者,是幽门所伤。多由热伤胃阴过甚、血结于内、幽门干枯为病。本方特点是养阴药中加活血祛瘀理气药而成。方中君以生地黄、熟地黄、当归滋阴养血而润燥;臣以桃仁、红花活血祛瘀,若瘀血偏重时,可将活血祛瘀药加大剂量提到君药的位置;佐使以甘草、升麻、槟榔舒理肠胃之气使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,升降调和则幽门得通,噎塞便秘自可缓解。本例因无反胃吐食等症状,故应用此方去槟榔。又基于笔者验用此方可以缓解食管癌的症状,故又移用其治疗“食管噎痛”。

引自《临床验集(王占玺主编)》

医案六

王某,男,42岁。1966年3月10日初诊。病史:自1958年发病,到1961年加重,每食必噎,吐出则舒,胸骨后痛,大便常干,脘腹胀,夜重,嗳气,头晕目眩,西医诊断“食管痉挛”。检查:舌苔薄白微腻,脉沉缓弱。辨证:肝胃不和,积热久结,气逆于上。治则:降逆舒郁。拟枳桔二陈汤加味。方药:炒枳壳4.5克,桔梗6克,清半夏9克,陈皮4.5克,茯苓9克,生甘草3克,姜川厚朴4.5克,炒黄连1.5克,制香附9克,炒栀子4.5克,焦山楂炭3克,紫苏子3克。水煎服。3月21日二诊:服药6剂,未再呕吐,但仍噎塞不畅,舌脉同前。按上方去甘草,加旋覆花9克。水煎服。4月1日三诊:连服11剂,纳食正常,未再觉噎,大便稍干,睡眠也佳,舌苔薄白,脉沉缓,改用丸剂常服,以养血生津。方药:当归30克,生地黄18克,石斛30克,麦冬15克,枇杷叶15克,清半夏18克,陈皮12克,茯苓15克,甘草12克。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早晚各服20丸。药未尽剂。饮食、吞咽一切正常。

【按】胃主受纳,其气下行为顺,噎食不能纳谷与胃失和降有关,胃为阳府,其气下降,体阳而用阴,肝气乘之,其气必逆,积热久结,可发噎塞。该例噎食(西医诊断食道痉挛即属此类),法取降逆舒郁,选用二陈汤加味,配枳壳、厚朴开畅上焦之气,黄连、香附清热舒郁,合栀子、焦山楂炭清降胃气,药后症减。二诊去甘草是嫌其缓,加旋覆花下气和肝而噎塞除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
中曰:“微者逆之,逆者正治”,缓肝之侮,益肺之降,顺其阳明燥金之性,理法明确,方药精纯,伏其所主,兼症·自除。既未用重镇之品,也未用下泻之剂,稳中取效。

引自《吴少怀医案(第1版)》

b24e3395e918a1bbdd34b9e6122308c5x1188x766x66.jpeg

医案七

周某,女,51岁。1972年6月14日初诊。患者发病已数月,主要是饭后呕吐,胸膈痞滞,咽喉下面如有物阻塞,强行吞咽时,膈间有微痛。中医按梅核气治疗未效。西医初诊为食道炎,经治亦无效。做X线钡剂透视检查,见食管腔呈不规则狭窄,左侧有憩室一个。又就中医治疗,经检查:形体瘦弱,面容苍白,精神不振,唇红口干,漱水不欲咽,尿少,大便艰,呕出物多杂痰涎,脉象滑数而大,舌尖红,中有白腻苔、上罩淡黄色,如指大一片。证系寒热交织,胃失和降,血菀于中,胶痰黏膈。以泻心、散结、祛痰、化瘀、温中降逆为法。方用半夏泻心合丹参饮加味:吉林参6克(另煎兑),法半夏9克,黄连4.5克,黄芩4.5克,干姜3克,炙甘草4.5克,茯苓9克,橘红6克,瓜蒌子9克,当归尾6克,桃仁6克,枳实3克,汉三七3克(研冲),生姜3片,大枣3枚。水煎2次混合,1日分3次服,缓缓咽下。6月28日二诊:上方服3剂,饭后呕吐已止,守方服10剂后,吞咽已感舒畅,惟胸膈痞闷如旧。若遇食物稍硬时,仍有隐痛感。改用新订人参海水散。红参60克,海藻60克,水蛭90克。共为末,分作70包,每日服2次,每次1包,开水冲服。7月15日三诊:上药服完后,胸膈宽畅,诸证消除,再作X线钡剂检查,憩室已消失,食管狭窄亦有所改善,惟胃纳尚差,体力尚弱,再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月余而愈。

【按】本例脉象数而大,舌苔黄兼白,兼见唇红口干,是寒热并见,热多寒少的综合证候;漱水不欲咽,兼见膈间隐痛,均系瘀血证。根据上述各点,诊断为痰结血瘀,寒热交织,阻塞食道,胃失和降。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用治心下痞的主要方剂,因病异证同,我们加以化裁,用来治噎膈,也有卓越效果。方中黄芩、黄连泻热,干姜散寒,半夏与干姜配合又具降逆止呕之功,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脾和中,合二陈汤、小半夏汤以祛痰止呕,含陷胸汤以宽胸涤垢,加桃仁、三七以活血化瘀。二诊时,呕吐不作,吞咽已畅,上药已收到预期效果。因此病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,食管腔在瘀血凝结,胶痰黏滞、胃失和降的情况下,又要受到日常吞咽食物的压力,使病变部位出现代偿性的膨隆而形成憩室。今瘀阻既去,并不等于憩室的消除,尚须以软坚、散结之剂徐图康复。人参海水散中,海藻软坚散结,免顽痰之胶黏;水蛭活血化瘀,消瘀血之黏附;人参补元气安五脏,为散久服,攻补兼施,可获良效。后以加味六君子汤补气和中,健胃益脾,以竟全功。

引自《中医医案医话集锦(第1版)》

医案八

祝某,男,50岁。1958年10月22日门诊。因患食管癌,曾在镇江某医院行剖11胸术,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,未能切除。症见食人则梗塞不能下,泛出稠痰少许则人宽。脉细,苔薄腻。辨证为顽痰凝塞。处方:海蛤壳30克,瓦楞子30克,海藻12克,昆布12克,刺猬皮9克,炙鸡内金9克,陈皮6克。7剂。另全蝎、蜂房、蛇蜕各等份,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,每日吞9克。二诊:药后每餐已能进粥2碗。X线片复查食道中段边缘较前片(10月22日)光滑。上方共服47剂。嘱回乡长期吞服丸剂。

【按】《临证指南医案》

载徐灵胎评云:“噎膈之证,必有瘀血、顽痰,逆气阻隔胃气”,本例亦然。笔者认为瘀血在络者,宜用虫类药攻逐搜络。故方取全蝎搜剔、蜂房削坚、蛇蜕辟恶解毒为主。顽痰凝结者。宜用咸味药,故.取海藻、昆布、海蛤壳、瓦楞子之辈以化痰消积为辅。其逆气阻隔者,则以刺猬皮降胃中浊气,鸡内金消胃中滞气,陈皮和胃气。

引自《中国传统脾胃病学(第1版)》

医案九

何某,女,51岁。初诊:1970年2月20日。主诉:进行性吞咽困难8个月余。现病史:从去年7月份起,不能食干饭,只能吃稀饭,逐渐加剧,继之吃饭也感吞咽困难。于1969年11月中旬在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X线食道钡剂透视拍片等检查,诊断为早期食管中下段癌,建议手术。患者因不愿动手术,访得治陈某的原方与单方,服药20余剂,病情有所好转。由于有头热、嗑干、大便结、吞咽不利、形渐瘦削,特来就诊。检查:精神衰惫,形体消瘦,脉弦数寸芤,舌红苔少。1969年11月13日在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X线食管钡剂透拍片,报告:“食管中下段后壁不光滑,但饮钡通过顺利,扩张尚可,以上改变,早期癌肿不能排除。”此为肺胃伏热化燥,火灼阴伤,津液被劫而现上症。中医诊断:噎膈。治则:拟于滋阴增液方中加软坚、散结、败毒、消癌之品。方药:①汤方:南沙参、生地黄、明玉竹、杭麦冬、海藻、玄参各15克,怀山药25克,蒲公英、地丁各30克,旋覆花10克(布包),白茅根60克,白花蛇舌草120克。以水3000毫升,熬至700毫升,去渣,再加蜂蜜120克熬和,分2日6次服完。30剂。②单方:白鹅血(用法、服法及禁忌,见陈某病例)。二诊:1970年5月3日。昨日再次经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X线钡剂透拍片复查对照,意见:“食管中下段后壁压迹边缘光滑,钡剂通过顺畅,扩张良好,上述改变,考虑为降主动脉压迹所致。”现在症状,仍有烦热咽干,口味作苦,喜饮凉食冷,窃按口苦为胆热之征,乃木火内燔所致,原方改旋覆花为15克,加黄芩10克。10剂,服法同前。附记:何某治愈后3年间,常有从何某家乡来的其他病人说,见何某的哽噎病治好了,特来就诊。因此可询知何的身体已经康复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》

医案十

郭某,男,50岁。初诊:1928年4月12日。主诉:吞咽困难渐重3个月。现病史:今年元月发生咽喉不利,吞咽困难,胸中隐痛,时吐白沫。渐至食人即吐,每日只能以米汤或藕粉慢慢吞咽,否则嗄噎不下。大便数日一次,粪如羊矢。检查:形体干瘦,舌苔白滑质红,后半无苔,诊脉微细短涩。分析:此为中阳不运,痰饮中阻,津液衰竭。中医诊断:噎膈。治法:健中阳,涤痰饮,补正气,增津液,降逆气。方药:①汤方:炙党参、北人参、杭麦冬、白茯苓、焦白术、半夏、陈皮、炙甘草各15克,西砂仁、木香各6克。加水浓煎,分3次温服。5剂。②单方:干柿饼,每次1枚在饭锅上蒸透,同干饭细嚼,慢慢吞咽,不可饮水。每日3次,如每次能多食2~3枚柿饼则更好。二诊:1928年4月15日。服药及单方后,只吐2次,大便每日能通,食欲增强,不再频吐白沫,俱属佳象。宜宗原方,继续多服,外加单方一味,每日1次。单方:燕菜(俗名燕窝)每次10克,凉水浸透,拣去细毛,加冰糖与水,炖食。三诊:1928年5月16日。月来连续服药与2种单方,已经纳食不吐,大便正常,皮肤润泽,精神舒畅,不显重病容。将原方减去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半夏各3克,加南沙参、怀山药各15克。2日服1剂,柿饼继续照服。本病经2个月的治疗,临床症状消失。初诊臆断本病为中阳不足,运化失常,致痰饮滞阻,津液不充,故用温中扶阳、和胃健脾、化痰行气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。方中重用性味甘苦微寒、滋阴生津之麦冬;加甘平和甘淡微寒、补中益气、养胃生津之党参、北人参;以木香、砂仁、橘皮、半夏之辛燥,温中行气、化痰燥湿;更加用专治“反胃病”经验方一味“柿饼”,同干饭日日食之,方取得临时疗效。患者活至1937年,病又发作,再经治疗无效而亡。

【按】噎膈,由食道狭窄和干涩造成吞咽梗阻,甚则食不能下咽,食入即吐。张老认为:此病多由五志过激,化火生燥,或过食肥甘、辛辣等物,酿湿成痰,生火化燥,损伤脾胃津血阳气,使气血痰食燥结成块,阻塞食道而成。脾胃阳气津液受损,受纳运化润养失职,导致气机郁阻,痰食水饮不化,故食不下、吞咽梗阻、食人即吐、呕吐痰涎白沫;气血痰食燥结成块,阻塞食管,更加重吞咽梗阻、食物不能下咽入胃、食人即吐等症。治之之法,当以生津润燥、滋阴益胃,佐以软坚散结化痰、清热败毒消肿之品。其方药多用南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山药生津润燥、滋阴益胃;用旋覆花、昆布、海藻、半夏软坚散结化痰;用蒲公英、地丁、生地黄、玄参、白茅根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消瘀、败毒消肿。若兼中阳大伤,寒饮内停,则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为剂,但仍须重用养胃阴、增津液之品。治本病用的单方白鹅血、白鹅毛味甘性平微毒,均有治噎膈反胃、解毒之功。鹅肉甘平无毒,有益气补虚、和胃止渴、暖胃生津之用。鸭与鹅同类,功用相同,故可代用之。用干柿饼同干饭食之治反胃,《本草纲目》

上就有记载。燕窝甘平无毒,亦有养阴润燥、益气补中、治噎膈反胃的功效。

引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梦侬》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相关文章

    发表评论

   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参考,不作为权威解答。

   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,包括男性健康、女性健康、健康睡眠常识、急救常识、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。学会健康养生之道,享受健康美好生活,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!